维生素D(vitamin 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为固醇类衍生物,有五种化合物形式,其中与健康关系密切的是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
1930年Gottingen大学的A.Windaus教授首先确定了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当人体皮肤受紫外线的照射后,体内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25-OHD)是维生素D的中间代谢产物,在血液中最稳定、半衰期最长、浓度最高,通常以其浓度来评价维生素D在体内含量,是评定体内维生素营养状况最佳指标。
健康人群体内维生素D含量跟随季节变化有相应波动,冬季稍低,而夏季则偏高,与日照时间相关。
血清25-OHD的检测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检测前禁食10小时,清晨采集血液标本,以12000r/min离心10min,收集后严格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测定。测值>30ug/l(75nmol/l)为正常。
维生素D缺乏常见于以下疾病
一、骨相关疾病
维生素D可增加胃肠钙吸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增加骨矿化,防止骨丢失。维生素D不足可影响体内钙代谢。早期出现烦躁、睡眠不好、乏力,经常出现腰酸背痛或小腿抽筋。
长期持续缺乏可致骨质疏松,严重可致软骨病。软骨病是发生在成人中的新形成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的代谢性骨病。出现骨骼弯曲、变形。严重时行走困难,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后期表现为胸廓畸形、脊柱侧弯、前凸等畸形,心肺功能继发严重受损。软骨病发病率低,但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若维生素D缺乏即使补充足量钙,也因吸收差难以满足身体需要,临床部分患者即使规则、足量补钙仍出现出现钙缺乏相关症状。
二、糖尿病
现已公认维生素D在糖代谢中功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现有研究表明,血液中25-OHD防止胰岛B细胞的损伤。维生素D可以调节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而细胞内钙离子达一定范围胰岛素功能才达最理想状态。故通过此机制调节血胰岛素的分泌及释放从而调节血胰岛素浓度。大量临床调查糖尿病患者血25-OHD均有下降。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细胞功能失代偿出现血糖升高。Nikooye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予维生素D3酸奶和维生素D3+钙酸奶证实:每天摄入添加D3的酸奶制品添加或不添加钙都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为维生素D对血糖代谢的积极影响提供了依据。
三、高血压
动物实验表明缺乏维生素D小鼠体内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表达成倍增加,导致水潴留、高血压、心血管系统受损(如心脏肥大)等。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表达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与受体结合可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功能。临床对24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观察中得出维生素D2磷葡钙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明显优于单用卡托普利,进一步证实维生素D与血压相关性。
四、上呼吸道感染
维生素D缺乏能增加呼吸系统感染风险。维生素D增强人体抗菌肽表达,而抗菌肽又是人体抵抗呼吸道病原体重要防御机制之一。临床研究提示维生素D在改善流感和上呼吸道感染有明确保护作用,也可能成为多重耐药病原体感染的一种新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联合使用维生素D治疗效果更好并能减少复发率。由此可见维生素D能通过调节全身免疫促进局部感染、炎症消退。
五、抑郁症
表现为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精力、焦虑、睡眠差、易疲劳,或有持续的疲劳感、无食欲或暴饮暴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极端易怒、淡漠、持续的情绪低落、想哭、喜怒无常。其影响人体健康,严重时可导致自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已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3可增强抑郁相关的神经营养因子。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活性水平。在50例抑郁症患者为期8周的实验,抗抑郁药加维生素D与加安慰剂双盲实验中,证实维生素D能增强抗抑郁症药物的治疗效果。特别是轻到中度妊娠期抑郁症可不服用抗抑郁药,通过补充维生素D、运动、心理疗法等得到明显改善。从而避免胎儿生长发育时受抗抑郁药物近期和远期、已知和未知的不良影响。
维生素D与多种疾病呈明显负相关。维生素D的补充将可预防骨质疏松、软骨病、高血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并可辅助治疗多种相关疾病,使之转归良好。当今妊娠期营养物质的补充不应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钙、铁等。可嘱患者其增加日照,体弱者定期测量血25-OH水平,并根据测量值决定是否补充维生素D及其补充量。应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维生素D与各种疾病相关知识。并应用于临床,提高我国健康水平及身体素质。随着对维生素D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根据国情将提出更规范、明确的检查、补充方案。
本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告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