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天一下子就凉快起来了,又到吃火锅的季节了。
然而,最近几天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却让无肉不欢的朋友们高兴不起来。
大约两周前,哈佛大学胡丙长团队发现,红肉中富含的血红素铁与2型糖尿病有关,每天吃进去的血红素铁(红肉)越多,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高[1]。
很多人看到这个研究的时候,送到嘴边的涮肉都吓掉了(要是小肥羊能看懂这个研究,估计要高兴地“咩咩”叫)。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不信邪,他们看完论文之后表示:欧美国家的数据,不能指导中国人;还有人表示,要少吃或不吃红肉,改成狂炫鸡鸭肉。
显然,这些老饕们确实精准地抓住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然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显然也注意到了它们:研究对象主要是北美和欧洲人;研究的肉类主要集中在红肉,关于家禽肉的研究较少。
近日,由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Nicholas J Wareham和Nita G Forouhi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论文,弥补了上述不足。
他们分析了全球近200万人随访10年的数据发现,每天吃50克加工肉类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5%相关,每天吃100克未加工红肉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0%相关,每天吃100克家禽肉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8%相关[2]。
简单来说,无论是加工肉类,还是未加工红肉,甚至是家禽肉,只要吃的较多,均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有一个好消息是,用未加工红肉或家禽肉替代加工肉类,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这篇迄今最大规模、最全面的研究,要让无肉不欢的老饕们破防了。
▲ 论文首页截图
为了扩大吃肉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的适用人群,研究人员这次采集了全球31个队列的数据。
包括12个美洲地区队列、9个欧洲地区队列、7个西太平洋地区队列、2个东地中海地区队列和1个东南亚地区队列。
其中就包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队列。
这个研究总共包括1966444名成年人,都有饮食和2型糖尿病确诊情况的数据。
总体上看,不同人群的肉类消费量存在差异。欧洲地区队列的加工肉类消费量高于其他地区,而美洲地区队列的家禽肉消费量高于其他地区。
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年,在随访期间共有107271人确诊2型糖尿病。
▲ 不同队列的肉类消费情况(红框中为中国数据)
在调整所有风险因素之后,Wareham/Forouhi团队发现,每天吃100克未加工红肉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0%有关,每天吃50克加工肉类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5%有关,每天吃100克家禽肉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8%有关。
具体到各个地区来说,在美洲地区,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分别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3%和17%有关;在欧洲地区,这两个数据分别为6%和13%;在西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地区,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7%和15%。在东地中海和南亚地区,上述关联并不显著。
▲ 不同队列肉类消费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肉类消费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队列之间均有异质性;不过,没有证据表明年龄、性别或体重指数可以解释这种异质性。
Wareham/Forouhi团队还探索了不同肉类的替换,是否会影响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用每天吃100克未经加工的红肉替代每天吃50克的加工肉类,预计可以将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平均降低7%;用每天吃100克家禽肉取代每天吃50克加工肉类,预计可以将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平均降低10%。不过,用家禽肉替代未加工的红肉可能不会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总的来说,剑桥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这项迄今最大规模、最全面的研究表明,未经加工的红肉、加工肉类和家禽肉都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只不过与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相比,家禽肉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此外,在模拟食物替代分析中,他们还发现用未加工红肉和家禽肉替代加工肉类,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
基于以上发现,Wareham/Forouhi团队认为,肉类消费(尤其是加工肉类和未加工红肉)是不同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这些发现强调了减少肉类消费对公众健康的重要性,有望为膳食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
在同期《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配发的评论性文章中,来自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的Dagfinn Aune表示,鉴于这个研究的样本量非常巨大,以后的研究似乎不太可能大幅改变总体结论,尤其是针对红肉和加工肉类的结论[3]。
那这肉咱们是不是干脆就不吃了。当然不是,这些研究都表明吃的太多对健康不利,但是适量摄入肉类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居民每天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120-200克(这还包括每天一个鸡蛋,每周至少两次水产品)[4]。按照这个标准的话,每周畜禽肉的摄入量最多也就一斤(500克)。
大家下次吃火锅的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吃超了!
源自网络,若有侵权,得告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