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痴呆症,全世界的人民都很熟悉,但也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英文世界里统称Dementia,翻译成中文就叫“痴呆症”。其中大多数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占比超过70%。有意思的是,这个中文的名称就非常不好听,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病耻感,所以我们将其称为“认知障碍”更合理。
您有没有想过,自己或家人的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可能是认知障碍的前兆?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症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据统计,美国约有 5800 万 65 岁及以上公民可能受到影响。而在中国,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认知障碍问题也日益凸显。《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4》显示,2021 年我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AD)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将近 1700 万。
美国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认知障碍背后的诸多因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有哪些警示和启发。
认知早期检测不足?美国专项分析
美国,作为科技和医疗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在认知障碍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在认知障碍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背景下,患者个人承受巨大的痛苦,家庭和社会也承载了沉重的负担,并已经形成了公共健康危机。
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认知障碍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早期检测的重要性、接受治疗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发现了一系列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如生活方式(运动、饮酒、业余爱好等)、健康状况(糖尿病、体重指数等)以及地域等因素。
2. 强调了早期检测的重要性,早期发现认知障碍有助于患者提前规划生活、采取缓解措施,但目前测试接受率较低,需要改善。
3. 揭示了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如对治疗副作用的担忧、对检测费用的敏感等,影响了治疗的可及性和有效性。
4. 指出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初级保健医生参与不足、新技术应用滞后等,制约了对认知障碍患者的有效管理。
认知问题初现?警惕认知障碍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短暂卡顿的情况,这可能只是小疏忽,也可能是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
一、生活习惯成 “导火索”
认知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因素很多,在我们的公众号文章有过详细分析。其中生活习惯是重要的导火索。除了饮食、疾病和环境影响之外,我们看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影响。
1. 运动少,隐患多
现代生活节奏快,运动常被人们忽视。美国约 30% 成年人缺乏日常运动,在中国城市上班族中,每周运动不足 3小时的高达 40%。长期不运动,大脑缺乏锻炼,认知障碍风险随之增加。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输送充足养分,缺乏运动则可能影响大脑功能,使认知能力逐渐下降。
2. 饮酒不当藏危机
饮酒习惯也与认知健康密切相关。美国约 15% 成年人过量饮酒,10%从不饮酒。在中国部分地区,成年男性过量饮酒比例达 20%。过度饮酒会损害大脑神经细胞,影响认知功能;而从不饮酒的人可能因缺乏适量酒精对心血管的有益影响,也面临一定风险。
3. 无爱好,大脑 “生锈” 快
业余爱好对大脑活力至关重要。美国约 25% 老年人很少有业余爱好,在中国大城市,很多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繁忙、居住环境变化等原因,逐渐陷入一种相对单调的生活状态。他们可能更多地局限于家庭环境中,缺乏足够的社交互动和丰富的线下兴趣活动,可能每天的生活就是简单的家务劳动和看电视,这几年还增加了“刷手机”。大脑如同机器,长期闲置易 “生锈”,缺乏兴趣爱好刺激,认知功能难以保持良好状态。
二、早期检测:把握命运的转折点
以阿尔茨海默病(AD)为代表的认知障碍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漫长的潜伏和发展周期,因此早发现,才能把握转折点!
1. 早规划,早安心
美国仅 16% 的 65 岁及以上老人在常规就诊中接受认知评估,这表明早期检测的普及程度亟待提高。早期检测能让我们提前了解自身认知状况,为未来的财务规划、生活安排做好准备,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认知衰退。
中国近几年也越来越重视老龄化伴随认知障碍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已经开始进行常态化的全面认知能力筛查。
2. 早干预,效果佳
研究显示,早期干预可使认知衰退速度减缓 30%。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改变生活习惯或接受治疗,能有效保持生活质量,延长独立生活的时间。
特别是在轻度认知障碍(MCI)阶段,也是进入AD前,能够通过有效认知训练干预实现一定比例康复的最后一个阶段。
三、现实阻碍:患者的 “心头痛”
1. 检测难普及
费用和便捷性是影响认知测试普及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当认知测试费用为300 美元时,接受测试比例降至 35%。在中国,部分地区检测集中在大城市专科医院,基层社区缺乏服务,使得许多人因费用高、检测不便而放弃检测,错过早期发现问题的机会。
2. 治疗难接受
患者对治疗手段的信心不足。美国患者对现有治疗手段满意度仅 40%,在中国,大部分患者前期不认可自己是“有病”,对于诊断疑虑重重,宁愿选择等待而不积极治疗。
四、医疗体系:急需 “补短板”
从医疗体系来看,同样面临复杂的问题。
1. 整合力量待加强
美国约 35% 初级保健医生很少参与认知障碍患者管理。在中国,基层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全科医生对认知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不足,与专科医院协作不够紧密,导致患者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2. 新技术应用慢
美国血液生物标志物技术仅在部分研究机构和大医院应用。在中国,只有少数一线城市医院能检测,这些新技术的普及速度慢,无法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影响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同时,国内基于新技术的早期干预手段,由于大部分到院患者处于中后期,已经无法使用。当然,随着新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普及,情况正在改善。
中国困境:认知障碍的 “本土挑战”
在中国,认知障碍问题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着患者个人和家庭,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老龄化加速:问题“雪上加霜”
1. 患者数量猛增
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认知障碍患者比例接近6%,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约为20%,且逐年上升。
随着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患者数量迅速增长,这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每年患者的护理费用平均超 5 万元,也给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2. 认知误区误时机
80% 左右的人认为老人 “老糊涂” 是正常现象,未及时就医。在不就诊的老年痴呆患者家属中,72%认为这不是病,没法看。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许多认知障碍患者未能在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从而延误了病情,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二、医疗资源不均:城乡“差距鸿沟”
1. 城乡差距大
大城市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和偏远地区诊断治疗困难重重。农村认知障碍患者及时诊断比例仅 20%,实际情况甚至更低,设备和专业医生稀缺,导致农村患者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2. 基层医疗弱
基层医院能开展相关检查的不足 30%,人员和设备的薄弱现状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患者往往需要前往大城市就医,增加了就医成本和难度。
三、认知教育缺失:知识普及的 “荒漠”
1. 认知模糊不清:许多人对认知障碍概念陌生,绝大多数民众不了解认知障碍,误以为是正常衰老现象,未意识到这是一种需要关注和治疗的疾病。
2. 危害认识不足:多数人不明白认知障碍发展的严重后果,对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认识不足,不知道它会逐渐导致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专人长期照顾。
3. 缺乏判断方法:大众不熟悉早期症状和判断方法,超 60% 人不清楚如何判断认知障碍。这使得患者及其家属难以在早期察觉问题,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4. 应对手段迷茫:对治疗和干预手段了解甚少,极少人知道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人们在面对认知障碍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预防和应对。
行动起来:守护认知健康防线
面对认知障碍的威胁,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积极采取行动,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认知健康。
一、健康生活,从 “习惯” 开始
1.动起来,更健康
运动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每天抽出半小时运动,上班族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如伸展运动、爬楼梯等;老年人坚持打太极、散步等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持认知能力。
2. 饮酒适度,放松有方
饮酒要适量,过量饮酒危害大。饮酒者应控制饮酒量,避免酗酒;不饮酒者可选择品茶等健康方式放松身心,减少对大脑的不良影响。
3. 培养爱好,激活大脑
培养兴趣爱好能激发大脑活力。学习新技能,如绘画、书法、乐器等,参加兴趣小组或社交活动,可增加大脑的思维活动,预防认知衰退。
二、重视检测,抓住 “转折点”
1.体检加项,主动出击
中老年人特别是有家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在体检时应主动要求进行认知评估,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 留意症状,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要密切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如经常忘事、说话重复、迷路等症状出现时,不要忽视,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认知检查。
二、积极训练,自我提升
巧用工具,强化认知,借助基于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的综合认知训练产品,进行针对性训练。
1. 每天花30 分钟,通过定制化、沉浸式的训练,锻炼大脑注意力、记忆力、感知力、思维力、计算力和语言力。
2. 对于健康人群,有效增加认知储备,达到预防认知障碍的目标。
3. 对于轻度认知障碍(MCI)群体,坚持训练,达到有效延缓进入AD以及一定比例的康复的目标。
4. 对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群体,实现多认知域联合提升,有效延缓病情发展。
源自网络,仅供参考。
若有侵权,请告即删!